“红领”通俗含义
红领是什么意思?通俗点讲就是政府部门里的官员,简单讲就是公务员。在中国清朝的时候,由于官员的朝官的帽顶一般是红色的圆锥样(清朝的红顶商人官居3品),故把政府官员称之为“红顶”;将政府里的官员,同时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现,兼具公务员和商人两个角色的人,称之为“红顶商人”,即“官商”。近代,典型的人物自于清朝,清末著名徽商胡光墉(即胡雪岩)就是红顶商人中典型的一个。胡光墉因捐输和佐辅陕甘总督左宗棠有功,清廷赏封布政使衔、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,赏穿黄马褂。人称“红顶商人”。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,20世纪20年代初,第一次出现了“白领职工”的概念。白领(white-collarworker)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、从事脑力劳动的阶层,是西方社会对企业中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的通称。随后,又称与白领阶层对立的,只要从事体力劳动者得工作人员为蓝领。这两个名词,在引入中国后,按照从事的职业分类,社会上又出现了“金领”、“灰领”等名词。从2000年开始,公务员考试成为中国第一考,竞争压力趋向白热化,公务员职业受到了追捧。人们通常第一次将为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称之为“红领”,现代的“红领”一族,他们精练,敬业,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上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,“白领”还是一个惹人向往的阶层。时隔近20年,中国的“红领”悄然出现,成为最被看好的行当。“红领”其实就是公务员阶层。在中国目前大约有5000万吃“财政饭”的公职人员。(中新社9月3日)
“红领”最受青睐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加入“分配性努力”队伍而非“生产性努力”队伍。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曾区别了到底哪种制度能促进经济增长、哪种制度会妨碍经济增长,他使用了“生产性努力”与“分配性努力”两个概念。他认为,人们认为社会不公平,其实是觉得他们每增加一分投入到生产中去,进行“生产性努力”,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;相反,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企图从社会已有的生产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额,进行“分配性努力”,却真的能够得逞。这个时候,必然有更多的人不愿再将自己的努力放在生产上,转而放在分配上,经济增长就将陷入停滞。
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才热衷于当公务员,参与到公务员队伍中进行“分配性努力”,这其实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“分蛋糕”,而不是“做蛋糕”,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,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,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显然弊大于利。
与此同时,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白领阶层却日益焦虑化、脆弱化。表面上优厚的薪水和巨大生活压力、风险预期的不成比例,让白领阶层的焦虑有升无降,由此产生了“易碎”心理。不断疯涨的房价、令人生畏的医疗费、居高不下的失业率,既可以让那些社会底层群体“买不起房、看不起病”并成为阻遏他们向上流动的经济瓶颈,当然也会时刻威胁着中产者看似体面风光的生活,蚕食乃至吞噬他们所谓的高薪,使其倍感生活的易碎。
|
邮箱:webmaster@vdolady.com 欢迎批评指正 郑重声明: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。
Copyright ©
2009-2010 Vdolady, All Rights Reserved. 津ICP备0900526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