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:高中时,文彬爱上邻班一个女孩。他觉得她有种朦胧的美,而且她有个同样朦胧的名字,霁月。之后的十年中,文彬一直都在追求他的梦中女孩。从最初的纸笔信件、长途电话,到新兴的网聊、短信,两人一直保持联系。但对于感情,她既不接受、也不拒绝。她每次都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,不要为她放弃什么;可事后,她又总会抱怨文彬并不是真的在乎她。文彬不知道到底该如何选择。
解决:文彬从来没有与霁月发生真正的恋爱,虽然有时他觉得两人很亲密。实际上,他连霁月究竟是怎样的女孩子都说不清楚,除了她若即若离这一点。可以推测,霁月在建立亲密关系上有自己的问题,亲密对她来说意味着某种危险,她焦虑、恐惧、回避,却又不能放弃。那么对于文彬来说,他的亲密关系模式又是怎样呢?文彬的内心舞台上上演的,是一部凄婉、惟美的爱情童话。在这个童话中,男主角浪漫、痴情、忧郁,为爱守候一生,而女主角完美、朦胧(只有朦胧才能保持完美)、迷离闪烁。十年来,他爱上的不是真正的霁月,而是为了符合心中原型童话版的霁月;或者说,他爱上的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这个剧本本身。霁月带有自己的问题,但也正因为她的问题,她被邀请来出演,给他欢乐也给他伤痛。
我问文彬,是什么阻碍了他在去留之间做出决定。文彬说:她从来没有明确说出来,到底要我去还是要我留。可是文彬,实际上,选择的权利一直在你自己的手中;你如此难于做出抉择、以至于否认自己抉择的权利和责任,是因为无论选择哪一条路,都必将令这场你最钟爱的戏剧曲终人散么?
——摘下取悦他人的面具
怎样才算是投入一场感情?怎样才算是付出?又有什么是底线?我们要屈尊降贵、委曲求全,放弃真实的自我以迎合对方的需要吗?而对方,真的会对这种“付出”感激和回报吗?
案例:湘宁实在不明白,为什么每段恋情维持的时间都不长,每次都是男友提出对她没感觉。“可我一直在努力扮演他们喜欢的类型啊:A君喜欢特立独行,在他面前我就一直很有个性;B君喜欢温柔女生,和他交往我就成了依人小鸟,还专门留了长发……可为什么我总失败?怎样才能抓住他们的心呢?”
解决:湘宁一直都在扮演父母的乖乖女、老师的好学生、朋友的开心果。然而,恋爱失败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扮演的能力。她来咨询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扮演别人期待的角色。
我问湘宁:真实的你,是什么样子呢?湘宁说:嗯……我也不知道。好像我就是很百变的吧(说罢她甜甜一笑,露出一口糯米细牙;显然,她又在扮演我“最喜欢”的好病人了)。
她如此习惯迎合别人,就像川剧变脸,揭下一层又一层后,最终找不到真实的自己。一般人际关系还可通过面具维持,但是对亲密关系,又有谁愿意和假面玩偶生活在一起呢?人的内心结构和交往需要都是复杂的、立体的和变化的,无法用“他喜欢特立独行的”、“他喜欢温柔可人的”这样简单的话来概括。希望通过掌握简单的规律就能发展人际关系,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期待。湘宁之所以把人性看得很简单,是因为自己内心世界的肤浅。在湘宁的成长中,把大量的精力投注在如何扮演别人“最喜欢”的角色上,而忽视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。是该把这些精力收回,投注在对自我的探索和完善上了;惟有如此,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有内涵、有魅力的人,才能够在未来赢得真爱。
|
邮箱:webmaster@vdolady.com 欢迎批评指正 郑重声明: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。
Copyright ©
2009-2010 Vdolady, All Rights Reserved. 津ICP备0900526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