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> 亲子 >> 家庭生活 >> 正文   

中产阶层赚的多花的也多(一)

http://www.vdolady.com | 2010年2月02日 22:01  | 精彩专题 | 收藏

消费

曾经有一段有关美国中产生活的经典描述:“住在郊区,有一幢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,两三个孩子,一只狗,两部汽车。丈夫每天辛勤工作,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,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。平时看电视脱口秀,周末借两盘录像带,边看边喝可口可乐、吃爆米花,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,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。”

相信这在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前,让很多中国人羡慕不已。此前,更有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的经典故事对比,影响了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观。透支半年的工资,只为买到一款lv包,成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。写字楼里的女人们,为了一身装扮,每个月末都为信用卡账单煎熬着,发了工资马上为上个月购置的化妆品、高档服装付账。可谓“人前风光,暗自愁伤”!男人们的消费开支似乎更注重身份的硬件开支。车、房子是一个男人身份地位的绝对象征,于是,车排量一定要1.8以上,房子一定要100平方米以上,贷款不是问题,月供不是压力!可要知道,谁又能保证20年、30年收入能够稳步增长?要知道,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,面对账单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喜笑颜开的。正是因为这些无休止的账单,次债危机爆发了!诚如《不差钱》中赵本山所言,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活着,钱没了!

品位

美国学者保罗·福塞尔曾说过,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。而这些品位格调自然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。在人们的印象中,冠以“中产”的人一定是“高学历”、“高收入”、“高消费”、“高品味”的代表,自然在生活方式上不能落于人后。由于“中产”在娱乐圈和影视界更被看成最具有想象力和眼球效益一族,于是,“中产生活方式”被大量复制在荧屏上,构成一个个罗曼蒂克的中产神话:在灯火辉煌的大都市,穿着讲究的俊男靓女驾驶着豪华私家车,出没于灯红酒绿的场所,说着夹杂着英文的汉语,上演一幕幕纠葛的情感戏。但仅有奢华还不行,必须有情调,才能把中产阶级塑造成富裕而浪漫的绅士淑女。于是,背景处不断出现法国红酒、礼貌而风度的侍者、大束的玫瑰花以及摇曳的烛光。

在这种文化环境驱动下,最后的结果是:很多貌似中产之人,背负中产之名,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层次,不得不为之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时间。否则,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迟早要挥别中产这个招牌。

焦虑

“位于绝对的财富和权力精英之下,其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、技能,或者至少还有相关的证明知识、技巧的文凭、证件。”因此,如果没有很好的财务家庭规划,这些人不免会面对内心虚弱的恐惧,日渐软弱的恐惧,不能再进取、没有自律意愿的恐惧,甚至是坠落的恐惧。要知道,一个连自己家庭责任都不愿承担的人,只知道以自己为中心,却又在社会中找不到恰当的支撑点时,那种恐惧又是多么的可怕!可谓“冷暖自知”,为了一副不知要证明给谁的面子,让自己陷入如此的焦灼之中,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。

重点阅读
热门推荐
上一篇 下一篇
[责任编辑:凉亭 ]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栏目导航

关于我们 | 广告招商 | 合作共赢 | 合作媒体 | 招贤纳士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 | 免责申明

邮箱:webmaster@vdolady.com 欢迎批评指正 郑重声明: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。
Copyright © 2009-2010 Vdolady, All Rights Reserved. 津ICP备09005267号